耶穌的這尊矗立約38米高,頂上科爾科瓦多山,可俯瞰里約熱內盧。巴西Heitor席爾瓦科斯塔設計和創造的由法國雕塑家保羅·蘭多斯基,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蹟之一。這座雕像花了五年時間建設和落成於10月12日,1931年它已成為城市和巴西人民,接待遊客敞開懷抱的溫暖的象徵。
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語:Cristo Redentor)是一座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耶穌基督雕像,位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是該市的標誌,也是世界最聞名的紀念雕塑之一,2007年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蹟。
基督像落成於1931年,總高38公尺,站立在里約熱內盧國家森林公園中高710公尺的科科瓦多(Corcovado)山頂,俯瞰著整個城市。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是巴西人民熱情接納和寬闊胸懷的象徵。
長城,是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遊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修築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內蒙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長城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
2009年4月,中國國家測繪局及國家文物局報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顯示,明長城全長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6259.6公里,壕塹長度為359.7公里,天然險的長度為2232.5公里,牆體平均高6至7公尺,寬4至5公尺。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和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 該長度比位列第二位的伊朗戈爾干長城(195公里)長約108倍。
由於獨特的位置、地址特點和發現時間較晚(1911年),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最為人所熟悉的標誌。在1983年,馬丘比丘古神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且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但與此同時,馬丘比丘也面臨著遭旅遊業破壞的擔憂。’馬丘比丘(西班牙語:Machu Picchu,奇楚亞語:Machu Piqchu,其意為「古老的山」),又譯麻丘比丘、瑪丘皮丘,是祕魯一個著名的前哥倫布時期時印加帝國的遺蹟,西北方距庫斯科130公里,整個遺址高聳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雖然發現馬丘比丘的功勞落到了賓漢的頭上,長期研究庫斯科的Simone Waisbard仍然堅稱馬丘比丘的發現者另有其人,最先到訪這裡的是Enrique Palma,Gabino Sánchez和Agustín Lizárraga,他們於1901年7月14日將名字刻在了一塊岩石上。而賓漢最初實際上在尋找的是維特科,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祕魯時期最後的避難所和反抗據點。反覆探索這個區域之後,他在1911年被居住在遺蹟所在地的當地奇楚亞人帶到了馬丘比丘。賓漢之後又幾次到訪這裡並進行挖掘,直到1915年。在他寫的幾部關於馬丘比丘的發現的書籍中,《失落的印加城市》一書大為暢銷。
佩特拉(希臘語:Πέτρα,阿拉伯語:البتراء)是約旦的一座古城,位於安曼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伯谷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佩特拉一詞源於希臘文「岩石」(petrus)。
《舊約全書》中稱的「西拉」(意義也是岩石)。阿拉伯傳統認為摩西出埃及後「點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學者認為《舊約》中的塞拉只是指石頭,而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Josephus認為死海古卷中,佩特拉就是被稱為「Rekem」。
奇琴伊察,最有名的瑪雅神廟城市,擔任了瑪雅文明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它的各種結構 - 庫庫爾坎金字塔,查克莫寺廟物產,千柱殿的殿,和囚犯運動場 - 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建築空間和組成。本身是最後一個金字塔,在所有的瑪雅廟宇可以說是最大的。
卡斯蒂略金字塔位於猶加敦半島瑪雅遺跡奇琴伊察的中心,建造於11至13世紀之間,為祭祀羽蛇神的神廟。金字塔的四面樓梯都是91階,但若金字塔頂端的神廟如果也算成一階的話,卡斯蒂略金字塔總共有365階,每一階就代表哈布曆的每一天。
在羅馬市中心的這個偉大的圓形劇場始建給予恩惠成功軍團並慶祝羅馬帝國的榮耀。它的設計理念仍然屹立到今天,幾乎每一個現代體育場大約2000年後仍然承擔著鬥獸場的原始設計不可抗拒的印記。如今,通過電影和歷史書籍,我們更知道殘酷的戰鬥和遊戲發生在這個舞台上,滿足所有觀眾的喜悅。
羅馬競技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又譯作羅馬鬥獸場、羅馬大角鬥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或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拉丁語:Anfiteatro Flavio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
泰姬瑪哈陵(印地語:ताज महल,烏爾都語:تاج محل),是位於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它是蒙兀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他的第三任妻子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興建的陵墓,竣工於1654年。泰姬瑪哈陵被廣泛認為是「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珍寶和世界遺產中被廣泛讚美的傑作之一」。
泰姬瑪哈陵被認為是蒙兀兒建築的最精美的例子,結合了印度建築和波斯建築的風格。
1983年,泰姬瑪哈陵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雖然白色大理石圓頂陵墓是泰姬瑪哈陵最讓人熟悉的部分,但整個泰姬瑪哈陵是一個擁有多處建築的複雜建築群。泰姬瑪哈陵大約在1632年開始建造,在1653年左右完工,使用了成千上萬的工匠。泰姬瑪哈陵的建造被委託給一個建築師團隊,並由皇帝總監,團隊中包括有Abd ul-Karim Ma'mur Khan,Makramat Khan和烏斯塔德.艾哈邁德.拉合里。波斯建築師拉合里一般被認為是首席設計師。